中文名: 臺灣大蚊 學名: Tipula (Tipulodina) taiwanica
學 名 :Tipula (Indotipula) yamata Alexander, 1914 名 稱:山田大蚊 山田大蚊 林義祥攝 山田大蚊 陳培豪攝 體 長:13-15 mm 翅 長:12-13 mm 特 徵:印大蚊亞屬大蚊主要特徵是雄性生殖器在第九腹節背板有二明顯指壯突起.本島產的印大蚊有二
萬麗長大蚊 (亞屬) (130) (稀) 體長5.2mm本亞屬8種. Dolichopeza (Nesopeza) subalbitibia (普) 白脛長大蚊 (30) 棲息陰暗山壁‧本屬13種. Dolichopeza (Oropeza) sauteri (少) 臺北長大蚊 (31) 棲息巖石苔草濕地‧本
學名 Dolichopodidae 分類地位 雙翅目食蚜蠅科 俗名 分佈 全臺灣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食物 成蟲喜歡訪花吸蜜。 身體特徵 大型,體型肥胖,體色黑色至黃褐色,複眼發達藍黑色具黑色的斜紋,前胸背板至小楯板黑色,腹背黑褐色,前節有一條黃色的寬型橫帶,翅膀
泥大 蚊 Nephrotoma 科 別:大蚊科 (大蚊亞科) 屬 名:泥大蚊屬 學 名:Nephrotoma 名 稱:泥大蚊 體 長:13-15 mm 翅 長:12-13 mm 特 徵:泥大蚊屬大蚊主要特徵是翅膀的徑脈分脈 (Rs) 甚短同時靠近翅膀端部.本屬大蚊一般體色呈橘黃色,中胸背板有明顯褐色,深褐色,或黑色縱紋.腹部背板有時也有深色橫
大蚊科 Tipulidae | 我看到的植物多樣性與昆蟲及其紀錄 坪頂古圳 20190511 素木裸大蚊 學名:Gymnastes (Gymnastes) shirakii 別名: 原產地:臺灣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 體長5-8mm,翅長8-10mm,體色藍、黑色,胸部背板黑色,兩側具白色條紋,翅膀透明
學名 Gambusia affinis 發音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aird & Girard, 1853) 棲息深度 為了滅絕蚊子之幼蟲而引進之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歡迎讀者對這一頁提
鑑定學名 臺東櫛大蚊 Ctenophora scalator (Alexander, 1920) 待審定 詳細資訊 作者 詹凱翔 資料提供 詹凱翔 上次修改 2014-01-09 授權資訊:此作品為創用CC授權,授權方式請參考創用CC標章。引
解釋 蚊科(學名:Culicidae)是昆蟲綱雙翅目之下的一個科. 該科生物通常被稱為蚊或 蚊子,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絕大多數蚊科的雄蚊以植物汁液爲食,雌蚊則外寄生於其他生物表面,使用刺吸式口器刺穿宿主的皮膚以吸取血液. 其宿主成千上萬,主要爲脊椎動物,如哺乳動物、鳥類
美國佛羅里達這個夏天將會有全新的不速之客,比一般蚊子大上20倍的大蚊子將入侵佛羅里達。這些巨大蚊子非常地有攻擊性,吸血量多,據說被牠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剛打死一隻巨蚊,為何噴出黑色粉末?
- 臺灣國家公園|大肚魚 Gambusia affinis
- 黑大蚊屬
- 兜蟲
學名 Gambusia affinis 發音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aird & Girard, 1853) 棲息深度 為了滅絕蚊子之幼蟲而引進之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歡迎讀者對這一頁提
這種蚊子學名叫antaluceserest,是 萬蚊之母,這些粉末就是萬蚊隻母吸引其他蚊子的物質,沾了一點,就對蚊子有莫名的吸引力。 洗手也沒用的
學名 Gambusia affinis 俗名 食蚊魚,大肚仔,胎鱂魚 界名 動物界 門名 脊索動物門 綱名 條鰭魚綱 目名 鯉齒目 科名 花鱂科 外來種 是 前半部略呈楔狀,後半部側扁。口位為端位。鱗片型態為圓鱗。縱列鱗為29~32
鑑定學名 亮大蚊科 Limoniidae 已審定 詳細資訊 作者 邱郁文,黃彥銘 資料提供 花蓮溪社區溪流生態資源手冊 上次修改 2015-12-30 授權資訊:此作品為創用CC授權,授權方式請參考創用CC標章。
兜蟲(粵拼 英文:rhinoceros beetle,簡稱「rhino beetle」;學名:Dynastinae)係金甲蟲嘅一種,有超過 300 個唔同嘅品種。 同其他甲蟲一樣,兜蟲身體由硬淨嘅外骨骼包住,身體分做頭、胸、同埋腹三橛。 兜蟲外形上最獨特嘅嘢係,多數品種嘅兜蟲啲公嘅頭前方有一隻好大嘅角,而啲公會用佢哋嘅角互相
生物學研究